與奶奶長談了一個清明節的下午,聽她娓娓道出和爺爺一起養蜂的緣由…
一九七〇年代,苗栗頭份當時是個工廠林立的熱鬧小鎮,人來來往往,家家賣米的、開麵店的都生意興隆。當時爺爺買了一台二手鐵牛車,到處幫街坊鄰居載貨。恰巧有戶鄰居是養蜂人家,爺爺時常幫他們把一箱箱蜜蜂及器具載去攪蜜,也順便幫忙。看著一個個蜂箱能攪出那麼多蜜,而這些蜂蜜又能變賣賺錢,因此種下了想養蜜蜂的念頭。後來爺爺尋到友人願意賣蜜蜂,初期從十幾箱蜜蜂開始飼養,在過程中慢慢摸索研究,不懂的就問人,幾年後「翔勝養蜂園」正式成立。
好的話大家好,不好的話大家都不好
奶奶這句話道出蜂農的寫照。若天氣好、花盛開,蜂蜜才能漂亮又強壯,爺爺、奶奶笑談著當年的豐收,全台的蜂農也同樣慶祝著。若花期時連日大雨、花都被雨打完了,一次也攪不成蜜,蜂農、龍眼農們直嘆今年都沒收成,慘淡的日子也是得過。這一路走來爺爺、奶奶認識了不少同業的朋友,大家都知道這對夫婦做生意很老實、人很古意,常有人和他們報哪裡花開的漂亮、哪裡有人在標蜜蜂。大家都是做這行的、同樣辛苦,互相幫忙、好康逗相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。

賣蜜是要有信用,老實做自然有人來買
奶奶說,她和爺爺從來不主動問人要不要蜜,人家要自然會找你上門,就算是從高速公路開過來也會停下來買。蜜裡面有沒有摻東西養蜂人自己心裡最明白,敢給家人喝的才能賣人家,不好的蜜人家喝了就知道,買了一次以後就不會來跟你買,那這樣生意就甭做了。以前資訊沒有這麼流通、消息都是靠口耳相傳而來,做生意實在自然名聲就傳開來,包裝也沒做,一賣就賣了四十多年。
一下午的長談,奶奶大概說了不下十次的「很辛苦」,養蜂人的工作還真不是一般人做的來的。先不論被蜜蜂叮已是家常便飯,時不時搬著數十箱重達30公斤的蜂箱全台各地跑,攪蜜期間常常看天氣伺機而動,有時半夜出發,忙到天亮。養蜂人也有幸福的時候,閒暇時三天兩頭顧一下自己的蜂孩子就行了,農暇之餘爺爺自己學著釀酒釀醋、做麵包饅頭,可以多角經營生意。看著自己的兒子從小就開始幫忙,常常一下課就來幫忙挖蜂王乳、顧蜜蜂,到現在要承接爺爺的一百箱蜜蜂繼續做,看著也是心疼。也沒什麼遠大的期許,兒子想做就支持,不能做了就作罷,奶奶倒是看得很淡。
說起蜜蜂,別看婆婆養了這麼多年,她還是很怕被叮的,雖然叮久了已經不會過敏,但蜇這一下也是挺痛的呢。

後記
想想在他們的年代,不做行銷只靠口耳相傳生意也能絡繹不絕;反觀現在這個賣家爭鳴時代,資訊真真假假,權位者能把假的說成真的,若不把自己行銷出去,哪裡會有人知道我們採收的龍眼蜜呢?有鑑於此,今年我們決定好好地記錄家裡養蜂的故事,讓更多人體驗採蜜的過程,也重新設計包裝、架設網站,讓資訊透明清楚,對長期支持翔勝養蜂的顧客有個交代,也讓不認識我們可以從中了解這個老品牌,還望能得到您的支持、愛護及惠顧了!